欢迎访问安庆市第六人民医院! 今天
大众版 就医版 员工版 返回引导页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儿童青少年抑郁筛查不能贴标签

发布时间:2022-01-10 09:07来源:浏览量:

         

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中国,抑郁障碍在精神障碍中的疾病负担均居首位。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在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关注。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莉娟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加强青少年抑郁症防治,预防抑郁症向低龄化发展。教育部日前给予答复称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也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将抑郁筛查纳入学生体检,有助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改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总体上是有益的,不过也有令人担心的问题存在,被筛查出阳性的儿童青少年可能会被贴上“抑郁症”的标签,在同学及朋友中可能会遭到歧视,造成被孤立,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

筛查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想把好事办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不能贴标签,即使筛查结果提示阳性,也并不意味着患上了抑郁症。抑郁是一种情绪状态,是我们七情“喜怒哀乐忧思恐”的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儿童青少年学业受挫、遭遇欺凌、患上躯体疾病等,或者是生活环境变化,家庭发生变故等多种原因均可能导致其出现情绪变化导致抑郁症状的出现,有些时候这些症状不是很明显,随着困难的解决、处境的改善或者及时进行情绪调适后心情逐渐好转,这种情况往往构不成抑郁症的诊断。那些症状表现得比较充分,持续时间够长,严重程度足够的,才可能会被诊断为抑郁症,所以不能用筛查结果的抑郁状态来代替专业的抑郁症的诊断。

其次要兼顾科学与伦理。从心理测量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伦理规范还是操作都有严格的限制标准,筛查不应该在一个嘈杂和不保密的环境中进行,对学生和家长需要做到充分的知情同意。对筛查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关注应不“显山露水”,不能让学生被刻意区别对待,引发其他同学的猜忌怀疑。

其三要加强宣传,消除偏见,避免误解。在一些人看来,抑郁症就是“矫情”“心眼小”,从而对患有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产生偏见和歧视,助长其病耻感的产生。应加大对抑郁症防治的科普宣传力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公众特别是学校师生正确科学看待抑郁症,坦然面对抑郁症患者,并施以善意。

儿童青少年抑郁筛查家庭、学校、专业医疗机构要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和医疗机构之间的联合互动机制,要加强发现、治疗、康复的全过程管理,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才是真正的目的。



(文:方薇,编辑:李宗木,审核:欧阳泽祥)

返回列表页
上一篇:我院第三病区正式启动脑循环治疗项目
下一篇:市六院举办全市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演练培训班